谈起德国的企业,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就是奔驰、宝马、大众、西门子、博世、巴斯夫这些工业大鳄。然而在德国,约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贡献了约54%的增加值,拉动了62%左右的就业,它们才称得上是德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中坚力量。这些中小企业往往凭借其看家技术本领,使其产品及服务在专业领域*。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764家中型全qiu中,德国就占席47%。例如:成功开发了基于PC控制技术开放式自动化系统的德国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堪称自动化技术行业的制造商;名不见经传的大荷兰人公司,通过向市场供应牲畜饲养系统和牲口棚的建造,农业技术市场;还有生产汽车座椅的Grammer公司及在POS机解决方案上具有全qiu的Wincor Nixdorf,表现也十分抢眼。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德国国家高科技战略的框架下,中小企业在技术领域的研发活动日趋活跃:在医药和信息通讯技术领域研发的参与度均为59%,在测量及自动控制技术上的研发占比达到了79%。这些被称为“隐形guan军”的德国中小企业,之所以成为德国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扶植政策,另一方面又与公立科研院所面向中小企业的合同式研发模式及市场化的技术中介机构密不可分。
政府出台特殊政策 资助中小企业创新
创新往往始于中小企业,因为它们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直接和迅速,相对于大企业来讲更注重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为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弥补中小企业自有研发资金不足的短板,德国政府一直采取特殊的政策,通过项目资助和设立基金的形式来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申请是使中小企业守住自己一技之长的利器。为此,联邦政府启动了“中小企业行动”资金补贴项目,旨在提高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使用和科技数据库的意识及能力,并在获得后帮其进行产品市场化。
比如,联邦教研部负责的“中小企业创新项目”计划,对信息通讯技术、纳米技术、光学技术、生产技术、资源效率和能效技术及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创造予以资助。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推出的“中小企业创新核心”计划不受行业和技术领域的限制,一方面对企业自身产品开发或生产工艺创新进行资助,另一方面对企业之间或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加速技术知识的商业转化提供资助。上述项目中,政府资助的部分多可达技术创新过程所需资金的50%。如创新成功,可从利润中分期归还,一旦创新失败,则无需企业承担债务。
除此之外,由联邦经济技术部、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及企业设立的高科技创业基金,总规模达到了2.885亿欧元,为处于种子期的年轻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风险投资。用于“二战”后德国重建的欧洲重建基金,也越来越多地用来支持中小企业。其中用来支持中小企业的“EPR创新计划”,可向其提供总额500万欧元、长达10年的研发贷kuan,用来研发新产品或将已研发的新产品投入市场应用。
德国的大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科研队伍,而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由于其实力的限制,需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满足它们对创新的需求。